发布时间:2025-04-29浏览次数:11次
在多元化的校友活动中,总有这样一位灵魂人物,他那如沐春风般的笑容,温暖并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,他就是深受校友们敬重和爱戴的大师兄——刘亦方。“无论你们在哪,校友会永远是你们的家,每位校友都是这个温馨大家庭的一员”,这是刘亦方常挂在嘴边的话,质朴的话语里,满载着他对校友们的深情厚谊。在谈及校友工作时,他动情地说道:“最好的人生,莫过于找到自己热爱并愿意为之坚守一生的事儿。身为南开人,是我最骄傲的事;做校友工作,是我人生中最有意义的事。”
在《校友面对面》首期专访中,我们有幸与刘亦方进行了一次深度对话。在交流过程中,我们深切感受到,这份对南开的热爱,对校友工作的执着,对南开精神的追求,早已根植于他的血脉里,成为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。
人物简介
刘亦方,南开大学79级物理系,南开校友总会副理事长、南开北京校友会会长、南开校友企业家联谊会监事会主席、南开物理校友会创始会长。
求学源深:求学经历与南开记忆
主持人:在您的《步入社会的第一课》迎新演讲中,我们得知您的父母均为南开校友。您是因何原因报考南开并且选择物理系的?
刘亦方:报考南开,不仅因为它是知名学府,符合我的择校标准,更源于我对物理的无限憧憬。我很感谢中学物理老师的鼓励,他曾戏言我有潜力得诺贝尔奖(笑)。踏入南开校门后,我发现这里汇聚了全国各地的佼佼者,在物理学习中,我接触并领略到薛定谔、牛顿等物理界的大神级人物所展现的智慧与成就,我才意识到那份期望的遥远,并学会了敬畏,不再因在中学各类竞赛中的成绩而自傲。
报考南开,也深受父母的影响,他们都是南开毕业的。小时候,我常随母亲前往南开大学北村探望她的化学系同学。那时,从未敢想自己能考上南开,毕竟在那个年代,毕业后能留在城市工作已是难得,更多人是下乡插队。后来,我有机会高考并进入南开这所名校,觉得是人生意想不到的惊喜。当我踏入南开大门时,内心是无以言表的欢乐与感恩。
主持人:您在南开求学期间有哪些难忘的经历或故事?这些经历如何塑造了您对南开精神的理解?
刘亦方:我上学期间的校长是杨石先先生,他在79级迎新会讲的“越难越开”让我印象深刻。当时并未深解其意,参与校友工作后,随着对南开历史的深入了解,我才体会到这句话背后的沉重与坚韧。南开在校父严修先生和张伯苓校长的共同努力下艰难起步,历经筹资办学,抗战时期南迁与清华、北大组建西南联大,在艰苦的环境中延续学术的火种,培养出众多的国家栋梁。这一切,都让我深刻理解了“越难越开”的真谛。
另一件令我印象深刻的事是,周恩来总理“我是爱南开的”纪念碑落成之时,正值南开60年校庆,也是我初入校门不久。周总理为保护老干部和知识分子、推动国家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,我们对周总理怀着深厚的情感,能和周总理作校友感到很自豪。后来我才知道,“我是爱南开的”这句话,其实是对整个南开系列学校的深情告白。
赤子之心:回馈母校与校友会工作
主持人:您多次捐款反哺母校,设立“亦方基金”,去年还支持学生合唱团赴新西兰参赛的经费。请问是什么促使您决定以这种方式回馈母校?
刘亦方:自90年代初,我便开始了社会捐助。1999年,母校80周年校庆之际,原副校长王文俊找我说学校经费紧张,让我捐点钱,我当即表示没问题。在我看来,企业存在的目的之一便是回馈社会。捐助有意义的项目,更是企业家应该做的事,这无需多言。南开众多杰出校友,如张文中、周海冰、张一鸣等,企业规模很大,捐赠额度也很大。他们尽管业务繁忙,但仍心系母校,一直在反哺母校。过去,我们是分头捐款,如今通过企业家联谊会,我们相互彼此了解,共同为母校出力,这正是作为校友与企业家应该做的事。
还有很多校友不是企业家,捐不了钱,像我们每次活动的志愿者,包括我们的秘书长、副秘书长,他们都是无偿地用自己宝贵的时间来做这些事,全心全意服务校友与母校,这也是一种捐赠。
中国人讲究孝道,子女成人立业后,理应回馈家庭,让父母过更好的生活。母校也犹如我们的父母,培育了我们,回馈母校,我觉得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事。
主持人:您在南开校友总会及多个校友组织中担任要职。请问是什么因素激发了您投身于校友工作的热情?在您的视角下,校友工作对于校友、母校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?
刘亦方:这些职务或源自学校的信任,或来自校友的邀请。有一些职务我本是推辞的,比如北京校友会会长一职,毕竟6万在京校友群体意味着巨大的责任与投入,而且我自己还有很多事务要处理,但在大家一再要求与热情推举下,我就答应了。担任会长后,和我预想的一样,北京校友会的工作量最为繁重,但我还是乐在其中,觉得与校友们一起组织活动,为校友提供帮助,是非常开心的一件事。
校友工作以往或许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,但实际上,无论对母校还是校友而言,一个好的校友会能发挥巨大作用。学校赋予我们知识,而一个活跃、温情、互助的校友会,更能为校友赋能。我经常讲“几年大学,终身校友会”,本科4年,加上硕博,不过十年光阴,但校友身份伴随一生。校友会是能够让校友参与一辈子、快乐一辈子、服务一辈子的地方,你既可以参与校友工作,付出你的服务;又可以享受快乐,享受别人付出的服务。好的校友会也是学校的重要加分项,在协助学校招生时,我也总会提及校友会的重要性,良好的校友会能让校友受益终身,建议考生不仅要考察学校,还要关注校友会。去年北京招生情况很好,不知道跟我的讲话有没有关系(笑)。
主持人:丰联广场和晴翠园都是您公司开发的项目,作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,您认为经营企业和校友工作,最核心的相似点是什么?
刘亦方:从做企业来讲,我并未将自己视为成功企业家。尽管我早早涉足房地产行业,却仅专注做了两个项目,许多同辈的60后企业家都比我更成功。南开培养了我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。这种态度,无论是在企业管理还是校友会工作中,都有体现。初接手北京校友会工作时,秘书处笑称我“管太细了”。我说:“要么不干,要干就要做好每一个细节。”像今天的清华、北大、南开三校校友迎春跑,餐饮柜台的摆放、菜品的安排,我都事无巨细地亲自过问,所以大家都满意而归。
过去,大家都在讲“细节是魔鬼”,强调细节;近几年,大家又在讲“战略决定一切”、“选择大于努力”。其实,这些观点都有其正确性,关键在于你所处的位置和角色。非常成功的人,他们说“选择大于努力”,因为他们确实做出了正确的选择。但对于高管或者普通职员来说,我们更注重的是将手头的事情做好,把所有的细节做好。不同的人,因性格、职位、行业及成就的差异,对人生的感悟也各不相同。
主持人:刚才您分享了经营企业和校友工作最大的相似点,您觉得这两者之间比较不一样的地方在哪?
刘亦方:最关键的区别在于,担任校友会会长与作为公司老板责任截然不同。在公司,我是决策者,需要对KPI负责,推动员工高效达成目标。但校友会则是一个服务平台,我们的核心在于服务,要让大家感到开心,让大家活跃起来,因此,我需要从企业管理者的角色转变为服务团队的“带头大哥”,这种转变对我来说是最大的不同。
校友会不像公司,是“有组织无纪律”,秘书长、副秘书长都是无偿地、自发地参与校友工作,如果他们缺席,我束手无策,不能扣奖金,也不能解雇。同样,校友们也是自愿参加活动,如果活动缺乏吸引力,他们就不会来。因此,我们必须努力把校友会打造成一个温馨的大家庭,让校友们在温馨的氛围中享受快乐。
主持人:从事校友工作这么多年,您最大的感触是什么?
刘亦方:感触太多了,尤其是对南开精神的感悟。在校期间,物理课程较繁重,而我的爱好又很广泛,加入了棒球校队、足球系队、篮球班队。尽管如此,我在学业上依然保持了优异的成绩。那时,阅读杂志是很奢侈的一件事,但我还是坚持看《小说月报》等杂志。大学时光既快乐又充实,我没有过多深入思考学校的底蕴。正如年轻时我们对家族历史的淡漠,到了一定的年龄,才会去探寻爷爷辈、姥爷辈的过往,了解家族的历史。
参与校友工作后,随着与校友的交流,大量阅读关于南开的书籍,我对学校的过去有了更为全面而深刻的了解。在阅读的过程中,我时常被感动地热泪盈眶,对学校的情感日益深厚,也更激发了我为校友服务的满腔热忱。如果不去关注学校的历史,或许我们只会简单认为“南开是一所挺好的大学,我是南开毕业的”,仅此而已。但当我们真正去了解它,感受它的苦难与坎坷,我们对母校的爱会变得更加立体和深沉。作为南开人,母校历经风雨却依然坚韧不拔,让我们多了一份独特的骄傲。
精神火炬:发起重走西南联大路系列主题活动
主持人:今天刚圆满落幕的第二届清华、北大、南开三校校友跑活动,以及去年成功举办的首届三校校友重走西南联大路活动,再次将我们的目光聚焦于那段因西南联大而紧密相连的历史。这份历史情谊,历久弥坚。作为重走西南联大路主题活动的倡导者、发起者和亲历者,您发起的初心是什么?在当今时代,您认为重温西南联大历史具有怎样的意义?
刘亦方:从南开毕业后,我要求自己每周阅读一本书,不局限某类书籍。在这个过程中,我阅读了很多关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中国抗日战争的书籍。
在那段历史背景下,日本侵略者自恃军事力量强大,拥有飞机坦克,而我们只有汉阳造,他们妄图以武力征服中国。面对强敌,中国人的团结与坚韧超乎了日本侵略者的想象,经过艰难的抗战,取得了最终的胜利。
在知识分子这条战线上,西南联大无疑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知识分子抗击侵略者的标本。有的知识分子拿起枪杆子上战场,有的则历经重重险阻前往昆明继续求学。这所诞生于战火纷飞中的高等学府,其历史不仅生动展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刚毅坚卓的精神,更是一座见证着民族不屈抗争的不朽丰碑。西南联大之路,是一条自由之路、爱国之路,被誉为“世界教育史上的长征”。因此,我一直想重走西南联大之路,重温西南联大的精神之旅。
从现实意义上来看,当前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让每个人都感到焦虑。但当你真正走过西南联大的路,回望那段历史,你会觉得今天的困难微不足道。三校的师生们冒着生命危险,历经艰辛,迁移到昆明,何时能回归故土未知,抗战何时能结束也是未知数。相比之下,我们今天的困难又算得了什么?这是重走西南联大路活动给我带来的最大收获。而这份收获不仅属于我,凡是参加过这个活动的“毅行团”成员,回来后都有同样的感受。他们都说,回来后不再焦虑了,觉得所有事都看开了,心情也变得更好了。
主持人:今年“重走西南联大路”主题活动由南开主办,如何让活动产生更广泛的社会价值与影响,您有怎样的计划和设想呢?
刘亦方:重走西南联大路活动是持续性活动,三校轮流主办,去年由清华主办,今年由南开主办,清华办得非常好,为我们树立了高标。今年恰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,重走西南联大路活动更加有意义。
今年的活动,除了让团员们通过重走西南联大路获得心灵的洗礼与成长,我们还希望在途中留下文化印记,做些实事,计划在玉屏树立西南联大纪念碑、捐赠南开书屋、开展学生座谈等,将西南联大精神传承与社会公益紧密结合,助力当地经济发展,赋予活动更广泛的价值。
选择玉屏,原因有两个:一是玉屏的印山书院与南开有着深厚渊源,书院的匾额由严修先生题写,且严修先生曾任贵州学政;二是当年西南联大师生抵达玉屏时,受到了时任玉屏县长的热情接待,他动员老百姓把家里都打扫干净,腾出房子给他们住,大部分师生都能睡在有顶的房子里,这是西南联大师生首次得到如此规模的温暖接待,是特别值得纪念的。
2024首届重走西南联大路团旗交接仪式上,南开大学校友工作办公室主任、校友总会秘书长王巍,和南开北京校友会会长刘亦方,郑重地从“湘黔滇毅行团”团长朱亮手中接过团旗
薪火相传:庆祝南开北京校友会成立110周年
主持人:今年是南开北京校友会建会110周年,百十载岁月,是时间的刻度,更镌刻着校友会薪火相传、生生不息的历史足迹。校友会计划开展哪些校友工作庆祝这一意义非凡的时刻?
刘亦方:南开素来重视校友工作。南开北京校友会是由梅贻琦先生于1915年创办的,张伯苓校长亲自到京祝贺并演讲,这段历史是有史料记载的。我很荣幸,担任会长期间遇上校友会110周年这一里程碑式的时刻。学校领导也极为重视,若无特殊情况,将出席校友会110周年会庆。此外,新开湖论坛等重要活动也将在北京同步举行。
组织如此规模庞大、参会人员众多的活动,其复杂程度和挑战性不言而喻。目前,我们已全力以赴地开展筹备工作,力求把会庆办成史上空前的南开校友大聚会,一次隆重的庆祝活动。
主持人:弦歌百十年,阔步新征程,您认为校友会的工作方向应如何定位,以更好地服务校友、传承南开精神,并促进校友间的交流与合作?
刘亦方:我们秉承一贯的服务宗旨,持续根据校友的多元需求与爱好增设社团。今年,我们新成立了创业邦,专为初创企业的校友提供支持,同时也要增加娱乐性社团,以满足校友的休闲需求。我们要求每年都有进步,进步是校友会的常态。今年,会庆是重中之重,我们在做好会庆工作的同时,也会一如既往地为校友提供优质服务和搭建交流合作平台。
寄语未来:感恩、传承与弘扬南开精神
主持人:作为成功企业家和南开大师兄,您对广大南开校友,尤其是年轻校友们,有什么想说的寄语吗?
刘亦方:身为南开的一员,我们都心怀感恩并深感荣幸,既感恩命运的眷顾让我们踏入南开学府,也感恩母校的培养。南开精神内涵丰富,难以用简单的一两句话阐释清楚。张伯苓校长在南开遭炸毁后说:“敌人此次轰炸南开,被毁者为南开之物质,而南开之精神,将因此挫折而愈益奋励。”《巨流河》作者齐邦媛女士,毕业于重庆南开中学,在遇到困难时,经常会讲起南开精神给予她的力量。
我母亲也是南开毕业的,我有时会带她和香港校友们一起聚会。她对校友们的评价是:“他们都很成功,且年岁已高,但身上毫无油腻之感。”这恰如校歌中唱的“智勇真纯”,远离圆滑与世俗,保持内心的纯净与真诚。这也是南开精神的一种体现。
今年3月份,与香港校友们分享了自己总结的一些南开精神的内涵。但南开精神太过丰富,难以轻易概括。我提议大家共同研究、思考南开精神是什么,并期待在明年的聚会上一起深入探讨这个话题。
南开是一所拥有自己的精神和灵魂的学校,这是它的独特之处。我们应从更多的书籍和文章中了解南开,体会南开精神的“表面”与内在。周恩来总理便是南开精神的典范,如他处理问题、做事情的严谨。还有很多校友虽不常提及南开精神,但他们身上流露出了浓厚的南开气质。
最后,希望广大校友们能深入研究南开精神,去弘扬南开精神,并将其融入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。
结语
刘亦方以其卓越成就和实际行动,诠释着南开人的精神与担当。他在求学、职业发展、校友工作等多个领域树立了典范,成为年轻校友们学习的楷模。他以深厚的母校情怀和责任感,在校友工作和企业经营中践行着“允公允能,日新月异”的校训。相信在他的带领下,校友会将继续成为校友们的温暖港湾和奋进加油站,让南开精神薪火相传,生生不息。
作者:马艺银
马艺银,《校友面对面》首期主持人,2013级环境科学本科
编辑:王长会 南开北京校友会秘书